4月1日下午15点在中国,英特尔盛大发布了全球第一款14nm至强E514nm至强E5处理器??E5-2600 v4产品家族,并同时发布了两款采用NVMe协议的SSD数据中心固态盘 P3320/P3520和D3700/D3600产品系列。
作为主流服务器处理器,E5 v4的问世不仅意味着企业应用从此迈向14nm,更重要的是云计算[注]部署进入到下一个处理器阶段。
此次发布会的中英文主题为“simplify the path to cloud”(“英特尔,让云计算大道至简”),其中特别提出了“Cloud for All”,即“云承载一切”的理念,这一理念将成为今后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的主导方向。
其实,自今年2月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宣布今后发布的行业研究规划蓝图中,将不再以摩尔定律为核心,而是采用新的“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 )的蓝图后,3月,英特尔也宣布从下一代10nm制程处理器开始,将实施近10年的Tick-Tock(制程-架构交替更迭)模式改为采用PAO(制程-架构-优化三步走)模式。
这已经在业界引起热议。后摩尔定律时代,英特尔战略如何变化呢?
至少在数据中心端,SDI(软件定义基础设施)成为英特尔反复强调的方向,而云计算首次以主题形式展现,可见发力重点。
为此,英特尔宣布推出多款致力于简化云计算部署和应用的创新产品,其中的重点自然是基于14nm制程技术的至强处理器E5-2600 v4产品家族。
如果按照Tick-Tock模式来看,它属于制程Tick从22nm更新到14nm,而微架构Tock仍然与上一代E5 v3相同。但是笔者认为,E5 v4显然有了PAO三步走模式的雏形:14nm不是此次的发布重点,而所谓为云而优化则更为抢眼:
比如全新的Resource DirectorTechnology(资源调配技术)。它可提升对关键共享资源如处理器高速缓存和主内存的可视型和控制力,帮助客户应用全自动的、基于软件定义基础设施(SDI)的云平台。这些特性最终能实现更智能的编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等级。
与上一代处理器相比,E5 v4在内核数量与高速缓存容量方面实现了20%的提升,并增强了安全特性包括工作负载隔离、安全策略执行和加密加速。
在以往的服务器处理器新品会上,来站台的基本都是英特尔的老伙伴??服务器厂商,什么惠普、戴尔、联想、浪潮、华为……但是在SDI的方向下,此次为E5 v4现场站台的更有之名的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如微软、VMware,阿里、百度和中国移动等。在美国的发布会上,还有两家开源软件企业容器技术的CoreOS和OpenStack技术企业Mirantis。显然,他们都是英特尔软件“朋友圈”的重要人物。
VMware和英特尔则联合宣布了为了加速云部署而成立的云解决方案卓越中心。中心将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紧密合作,实施定制优化,支持概念验证测试并集成网络安全最佳实践。
而且,英特尔还展示了“下一个万云伙伴”计划(+微信关注网络世界),笔者从中发现了很多中国企业的名字:九州云、海云捷讯、EasyStack、金山云、华为、浪潮还有曙光等。
九州云、海云捷讯都是英特尔投资的OpenStack企业,EasyStack没有英特尔投资,但在OpenStack社区代码贡献中国企业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
华为、浪潮和曙光都是英特尔以前的服务器合作伙伴,也都在竭力向云转型。这里华为在OpenStack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据悉从事该技术的人员已经过千人,也是OpenStack社区代码贡献排名最高的中国企业,浪潮去年年底发布新一代云海OS战略就基于OpenStack,并确定今后以OpenStack为方向。曙光上市后,云计算可是作为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可见云转型投入之大。
一次E5 v4全新服务器处理器的发布,牵扯出这么多和云相关的话题,数据中心这个圈子因为英特尔的SDI和云战略也越来越有意思了。
此外,为实现快速可靠的云端数据访问,英特尔还发布了两款针对英特尔至强E5-2600 v4产品家族优化、可满足企业存储和云方案部署需求的固态盘系列:采用NVMe协议的英特尔数据中心固态盘P3320/P3520与D3700/D3600产品系列。
DC P3320和P3520系列是首款基于行业最高密度3D NAND技术的英特尔固态盘,可为用户提供高效、高密度的存储解决方案。相较于SATA固态盘,DC P3320可实现5倍的性能提升。
DC D3700和D3600系列是英特尔首款采用NVMe协议的双插槽PCIe固态盘。该双插槽设计可提供关键冗余和故障转移功能,能针对关键业务存储部署中的数据丢失提供安全保障。相较于目前的双插口SAS解决方案,采用D3700的系统可实现高达6倍的性能提升。
发布会最后,Patrick Buddenbaum表示,英特尔致力于通过持续地产品创新和广泛的生态协作,在未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满足不同的用户的计算需求,支持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帮助广大企业和用户尽享云计算带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