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移动2020年PC服务器招标结果公布,华为以32%的份额位居第二,而作为世界最大PC服务器厂商的联想出局,在网友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人问道:华为基于ARM的鲲鹏在性能上与英特尔的至强有多大的差距?《中移动80亿PC服务器集采开标,中兴华为份额领先,联想排除在外》
实际上,问这个问题的人,潜意识里已经把华为服务器的CPU,或者将基于ARM架构的CPU都列入了低性能行列。
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境况下是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将不会是问题。
在鲲鹏920出来不久的时候,有人将它与英特尔Xeon E5-2630 V3用超图GIS基础软件产品进行测试对比,测试结果至强在单线程具有一点优势,但是在多线程上耗时明显比鲲鹏多得多。
从整个服务器CPU的发展历史来看,ARM和X86的竞争历史也不仅仅是华为追赶英特尔的这十多年。
CPU的指令集架构分为CICS(复杂指令集)和RISC(精简指令集)两类。CISC就是以intel和AMD为代表的X86架构,而RISC则包括ARM、MIPS、Power PC等架构。
在硬件上CISC处理的是不等长的指令集,相比于执行等长精简指令的RISC,CISC在并行处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RISC在硬件层面需要较少的晶体管,因而它的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也更低。
从性能上来说,CISC和RISC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在上世纪90年代 IBM的Power PC处理器性能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同期最快的X86 CPU,而且苹果当年的macintosh计算机使用的Power PC处理器,其性能也不低于X86计算机。
在2005年英特尔X86处理器进入服务器行业之前,整个大型机和小型机基本是RISC的天下,主要有IBM的POWER系列、HP的interity系列、SUN小机等。
ARM在主流战场未与英特尔和IBM交过手,它给我们的印象是多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上,比如便携式设备(PDA、手机、MP3、游戏机等)、电脑外设(硬盘、路由器)等设备上,然而,它还被一些国家用在军用设施上,比如导弹的弹载计算机。
2016年,日本富士通“Post-K"超算上就采用了富士通与ARM共同开发的ARM处理器A64FX,当时Post-K的应用执行性能是富士通上一代超算“京”的100倍。
ARM处理器进入服务器领域比英特尔稍晚,2008年开始计划进军服务器芯片,AMD、三星、AWS、高通、Calxeda以及Marvell等多个公司都开发了ARM服务器芯片。但是,只有AWS(亚马逊)坚持了下来,AWS 在2018年发布的Graviton,据称部分工作负载可降低45%的能耗。
因此,从整个服务器芯片发展历史来看,ARM芯片与英特尔相比并非没有竞争优势。而华为在10年前就与AWS同步开始布局ARM架构的鲲鹏芯片和芯片组,耗资200亿美元,投入数万名工程师进行研究。2019年1月7日的发布会上,华为表示鲲鹏920是业界性能最高的ARM架构服务器芯。如果华为所言不假,那鲲鹏的性能与英特尔至强的性能就不会有太多的差距。
在美国打压我国高科技行业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哪些还会被卡脖子,至于还有多大差距则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况且华为的鲲鹏、昇腾、麒麟芯片的性能都不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