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刚上高一,因为喜欢玩电脑游戏,从而对组装电脑产生了兴趣。回首这二十多年,电脑硬件真是飞速发展:1998年,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电脑配件市场——海云电脑大世界刚刚开业,市场内主销显示器是14寸,主流内存是16MB EDO内存,硬盘更是只有几个G或十几个G;nVIDIA才刚刚推出第一款显卡Riva 128,99年是Riva TNT(2D+3D),2000年是TNT2,接着用Geforce清场,只剩下ATi尚有一战之力。
CPU则是从这一年开始,Cyrix和IDT等兼容芯片制造商都逐渐退出了。AMD用带有3D-Now!指令集的K6-2一直撑到K7上市才逐步缩小与Intel的差距。后面K8和奔腾4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在此不再赘述。
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整理书柜,偶然从一本旧书里翻出了两张老黄历——1998年《电脑报合订本》的剪报:
一张是《魔法风云会》(也就是万智牌啦)的攻略,一张是台湾智冠的SLG游戏《轩辕圣战录》的攻略,当年为了玩游戏也挺拼的。
剪报翻过来则是当年的电脑硬件信息,我们一条条来看,22年前的电脑硬件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第一篇:《98CPU展望》
英特尔虽然发布了高端、采用solt1插槽的奔腾2,但这玩意我至今只见过图片。
绝大部分人还是只能玩得起低端的socket 7平台。当年除了Intel的奔腾、奔腾MMX外,还有AMD的K5和K6、Cyrix 的6x86、IDT的winchip C6 等兼容CPU。
开发主板芯片组的厂商除了Intel之外,还有台湾的VIA(威盛)、ALI(扬智)和SIS(矽统),台湾一直是全球芯片和板卡业务的主要基地。
那个年代,也就是银行这种企业能用得起奔腾处理器,个人或电脑室都是买便宜的兼容CPU。当年的AMD就已经是Intel的有力对手了,Cyrix的6x86虽然便宜,但性能确实孱弱,玩《星际争霸》速度明显不行。AMD的K6处理器就不同了,运行《星际争霸》、《帝国时代》轻轻松松,联机大规模混战也不会降速。
当时我们玩《星际争霸》都是找K6处理器的电脑厅去玩的。
第二篇:《聚焦奔腾2笔记本电脑》
当年的笔记本电脑绝对是稀有货,大家看看那个报价。小姑父有一台单位配发的笔记本电脑,我拿着玩过《大富翁4》。当年也没研究过这玩意,就不多说了。
第三篇:《散热风扇的选购》
没有网络的时候,想获取知识还是颇为费事的。在现在看来毫无技术含量、众人皆知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就是&34;。这篇文章虽然看起来颇为简单,但确实把CPU散热器给说清楚了。
第四篇:《冰凉清芯度酷暑》
编辑也说了,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这人是用半导体制冷片贴在CPU上了……有些饮水机会用这个东西制冷水,功耗贼高,发热贼大。
我猜这种玩法,烧电源、毁显卡、声卡、内存的概率更大。
第四篇:《98春季电脑配件选购策略(上)》
大家可以看看价格。以98年的人民币购买力计算,1000元的AMD K6处理器大概是一名普通铁路职工1.25个月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8000元的CPU……当年能买电脑的人,真得是有钱或真爱。
那时候的显卡强调的更多的是视频解码功能,3D游戏凤毛麟角,大家也就没什么迫切的需要,但3Dfx的voodoo加速卡的价格也是一枝独秀了。
看着这些价格、这些参数,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半导体芯片在强大的需求下,是二十一纪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个人感觉,现今的电脑硬件性能早已经超过了像我这种Office+上网+1080分辨率游戏的需求,十年前在硬盘传输速度上的短板,也早就被固态硬盘填平了。如果说我最近装的R3-3100+1660super的机子和5年前的i5-4590+GTX 960有什么最大使用区别,那就是鲁大师跑分不同了。